伊斯兰文明的高地——伊朗
唐妮

  • 波斯波利斯遗址前
  • 旅游团一行人的合影

四月中下旬在去以色列约旦的旅行中,我的护照不幸被以色列海关直接盖了章。返京后,在凯撒旅行社和同行老赵的帮助下,我迅速办理了新的护照,保证了伊朗之行。5月9日,我们随团踏上了伊朗的12日旅程,开始了我们穿越时光的世界文明之旅的又一站。

一提起伊朗,人们都会联想到那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古老波斯帝国、想到那手工编织奢华且图案优美的波斯地毯和那充满异国风情身着黑色长袍的妇女,当然,还有两伊战争。在伊朗短暂的10天时间里,我们在这个曾经是丝路上的波斯帝国的土地上,从位于北部的伊朗首都德黑兰一路乘车向南,先到伊朗第二大圣城库姆,再到玫瑰之城卡尚,之后到达最具阿拉伯色彩的古都伊斯法罕,然后继续向南,途中经过波斯波利斯古城,到达伊朗西南部城市--波斯的诗歌之都设拉子,从设拉子向东到达最古老宗教发源地的沙漠之城亚兹德,从亚兹德乘机再前往伊朗东北部穆斯林什叶派圣城马什哈德,最后乘机回到德黑兰,结束了我们的伊朗文明古国之旅。

  • 伊斯法罕古桥
  • 盐湖

在这些处处展示伊斯兰宗教文明的古老城市里,我们饱览了体现伊斯兰建筑艺术之美的各地清真寺和神殿建筑群、目睹了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在伊玛目广场神殿内外的盛大的集体礼拜场面、感受了曾是古波斯帝国中心波斯波利斯都城的宏大规模和曾经的辉煌、欣赏了设计精美与科学实用的波斯庭院和代表古波斯人智慧的多莱特风塔群、瞻仰了伊朗民族诗人菲尔多西陵墓、参观了著名的古代皇宫--格莱斯坦宫和内容丰富的伊朗国家博物馆、礼萨奥巴斯博物馆、地毯博物馆和Abyaneh千年古村落。

伊朗之行让我们强烈地感觉到,伊斯兰文明是灿烂的,伊朗是在伊斯兰文明高地上的一颗明珠。在这片古老且宗教色彩浓厚的土地上,我们从古城遗址、清真寺建筑、博物馆以及大巴扎集市,看到融入伊斯兰文明中的波斯文明荟萃精华。此外,也感受了伊朗人对中国人的友好与热情。与当地人的交流,也让我们强烈的领略到伊朗人的文明素养。

一、波斯帝国沧桑变化的见证。

  • 帕萨尔加德居鲁士大帝之墓

纵观伊朗4000多年的历史,从体现伊朗最早文明的埃兰王国到古波斯帝国,经历罗马、阿拉伯以及突厥人的统治,直至今日的伊斯兰共和国,期间改朝换代数十个王朝。但是最为辉煌的历史阶段应该是居鲁士开创的波斯帝国(公元前558年~公元651年)统治时期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8年~前330年)和萨珊王朝(公元224年~651年)、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的萨曼王朝(公元874~999年)、蒙古人统治时期的突厥王朝(公元999年~1231年)和伊斯兰帝国统治时期的萨法维王朝(公元1501年~1722年)。他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伊朗疆域的扩张与巩固、文明的融合与传承、贸易的交换与发展、城市的建设与繁荣和宗教信仰的传播与根植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西亚和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篇章。虽然从公元7世纪起,伊朗曾在阿拉伯帝国和蒙古帝国的统治下数百年,但是波斯的文明与文化精华融入了伊斯兰文化,并形成了伊斯兰文明的高地。此次旅行,让我们近距离的饱览了曾经辉煌的波斯帝国和对世界文明有重要贡献的西亚文明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被认为是“伊朗”帝国奠基人的埃兰人,是伊朗最早的土著居民。他们在公元前3000多年,就已经生活在伊朗高原的东部。受到美索不达米亚闪族文化影响的埃兰人,公元前2700年建立了独立的埃兰王国,并留下了原始的埃兰文字。(比我们的商代甲骨文早了一千多年。)

公元前558年,居鲁士推翻了米底王国的统治,创建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建立了第一个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存在了228年,期间,大流士(公元前522年~前486年)统治的30年,将帝国的领土从利比亚延伸到克里米亚,从中亚延伸到波斯湾,从爱琴海延伸到印度河,形成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真正帝国,当时的波斯帝国国土面积约达700万平方公里,统领70个民族共1800万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帝国。与此同时,波斯帝国建立了井然有序的行政管理体系和使用特定重量金币与银币的新的货币体系,完善了古波斯语的文字系统,大流士被看作是帝国真正的建筑师。波斯帝国的奠基人--居鲁士大帝,其最令世人称颂的一项举措是允许将掳往巴比伦的犹太人遣返回乡,并且重建耶路撒冷圣殿,充分体现了几千年前波斯帝国的统治者对不同文化的宽容态度。我们在帕萨尔加德和波斯波利斯这两处世界文化遗产遗址,从一个侧面领略了古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辉煌文明和古风依存的居鲁士大帝陵墓。

  • 波斯波利斯

建在伊朗扎格罗斯山盆地中的帕萨尔加德,是居鲁士时期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一个都城。在目前1.6平方公里的遗址上,仍旧残留着体现古典波斯文明和皇家艺术风格的宫殿、花园和陵墓。高达20多米的居鲁士陵墓保存完好、宫殿中的门廊、会见大厅和居室的地基清晰可见。鉴于波斯古都建筑对之后西亚建筑设计的重要影响,帕萨尔加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始建于大流士统治时期的波斯波利斯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二个都城,是大流士为纪念阿契美尼德王朝历代国王而建造的。在时间上约与我国秦代的阿房宫相近,国王的登基大典和庆典仪式都在这里举行。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波斯波利斯宫殿群是反映古代波斯辉煌的最具代表性都城遗址。波斯波利斯的建造花费了60年的时间,历经三个朝代。被三面依山而筑的城墙围住的宫殿群建在13.5万平方米的石头台基上,包括大流士一世宫殿、宝库、数百根石柱支撑的接见大厅、宴会大厅、内宫和四方拱门等。全部建筑都是暗灰色大石块建成,外表以大理石装饰。

  • 波斯波利斯遗址
  • 波斯波利斯墙壁上的伊朗贵族

令我们印象最深的是那平台一端的100多级石阶和石阶墙壁上大量清晰的浮雕。浮雕上展示了众多的波斯附属国朝贡者手捧金银珠宝和牛羊等贡品列队等候奉贡的场面,充分体现了当时拥有35个附属国和23个民族的波斯帝国的昌盛繁荣和帝王威严。残垣断柱上也可看见很多浮雕。历经2500多年的风雨,这些栩栩如生的画面,是波斯古代文明的经典,也是古代波斯辉煌历史的再现。波斯波利斯不仅在宫廷建筑艺术上留下宝贵遗产,同时也是储藏帝国财富的巨大仓库。公元前330年马其顿亚历山大东侵,占领了波斯波利斯后疯狂掠夺,为了报复波斯火烧雅典,而将整个城市付之一炬。据说亚历山大的军队用了1万头骡子和5000匹骆驼运走了全部财宝。今天我们看到的遗址是在大火燃烧之后仍能留存的建筑,可见建筑石材的优良。一份记载大流士修建宫殿的铭文如此描述:宫殿的砖来自巴比伦;特殊的木料来自印度;天花板的雪松来自黎巴嫩;圆柱的石料来自埃兰;加工石料的工匠来自各个行省。可见波斯帝国当时的地位、实力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关系。我们在波斯波利斯的博物馆内还看到了很多珍贵的宝藏与文物。

  • 波斯波利斯遗址
  • 纳克歇罗斯塔姆遗迹

在从设拉子至伊朗中部城市亚兹德的途中,我们参观了纳什洛斯坦波斯帝陵。依山悬空而建的古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二世、阿尔塔薛西斯一世、薛西斯二世的陵墓,凿建于沙漠荒原中的山岩峭壁上。它让我们联想起我国山西的悬空寺。悬空而建陵墓的目的在于,一是他们生前接受万国来朝,死后永世君临天下,仍然接受后人仰视。二是在干燥荒漠的山石岩壁上,陵墓可以永久保存。在陵墓下面,有一些展示四位大帝功绩的浮雕和记录其生平的楔形文字。尽管经历千年风化,依然隐约可见。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岩壁中间那幅巨大浮雕,是波斯第二帝国萨珊王朝皇帝沙普尔一世接受跪在地上的罗马君主投降的画面。

居鲁士建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虽然在公元前330年被入侵的亚历山大军队灭亡,但是亚历山大将自己在波斯和埃及作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合法继承人。他不仅沿用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原来的管理机构,而且保留了波斯帝国很多总督和官员的职位,因此帝国的体制运作和影响依旧延续。当时的波斯帝国被分为三个王朝,其中萨珊王朝(公元224年~651年)在取代了在西亚和欧洲被视为两大势力之一的安息帝国之后,被认为是波斯第二帝国,因为在其统治的400多年的时间里,波斯在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后再次获得统一,成为中央高度集权的帝国。萨珊王朝与罗马帝国不断发生战争,共存了数百年,其控制的土地面积达56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970万,是伊斯兰征服波斯和伊斯兰教流行前的最后一个伊朗大帝国。

萨珊王朝统治时期,是波斯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萨珊王朝时期的波斯艺术,既保持了两河流域和古代波斯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受到罗马、拜占廷文化的影响。统治者不仅鼓励对波斯宗教和文化的研究,赞助编纂了琐罗亚斯德国教的权威文本和民族史诗《列王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亚和罗马文化。萨珊王朝的丝织品豪华绚丽,其上绘有鸟兽、狩猎和各种植物纹样,对拜占庭、埃及和中国都有相当影响。将宗教作为王权重要基础的萨珊王朝,以琐罗亚斯德为国教,并以圣火作为国教的象征。我们在拜火教的发源地亚兹德,参观了保存拜火教圣火的火神庙和拜火教举行天葬的寂静塔。因火神庙里保留着代表光明的圣火而吸引着大量的教徒和旅游者。

二、波斯智慧与伊斯兰文化融合的结晶

公元7世纪,崛起的阿拉伯帝国推翻了伊朗萨珊王朝,伊朗成为阿拉伯哈里发帝国的一个行省。从公元651年~874年,阿拉伯人直接统治伊朗达200多年。阿拉伯人虽然在军事上战胜了伊朗,伊斯兰教也取代了波斯古老的拜火教,但是伊朗却在文化上与阿拉伯民族文化在碰撞冲突中,融合发展,伊斯兰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波斯文化,为世界文明留下很多宝贵遗产。

1、体现伊朗建筑艺术最高水准的华丽精美的清真寺

  • 布佐格勒清真寺
  • 马哈麦苏圣墓
  • 扎鲁克兰圣地清真寺

在伊朗这样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历代统治者都会倾力精心建造宗教建筑,因此清真寺代表了其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准。伊朗伊斯兰化之后,伊斯兰教建筑大量借用了波斯建筑的方法,甚至在很多方面可以说是波斯建筑的扩展和进化。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建造的清真寺让我们领略了伊斯兰文明的特色,也饱览了波斯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结合的结晶。

在伊朗数日,我们看的最多的就是各地的清真寺:伊朗第二大圣城库姆的马苏麦哈圣墓和扎姆克兰圣地清真寺(什叶派最高宗教学府--枯木神学院所在地)、卡尚的阿高布佐勒格清真寺、古都伊斯法罕王侯广场的皇家清真寺(萨菲王朝)、伊斯法罕聚礼(星期五)清真寺、设拉子的莫克粉红清真寺和光明王陵墓神殿、拜火教发源地亚兹德的礼拜五清真寺、什叶派穆斯林圣城之一马什哈德的伊玛目礼萨神殿建筑群。

基本上我们看到的清真寺,大部分的建筑主体为蓝色方形和指向上苍的凸起圆形穹顶,两侧为尖型宣礼塔。据介绍,方形代表世俗,圆形象征完美。尽管有人觉得清真寺看得太多以至于有了审美疲劳,但是每当你身在其中,总是被清真寺内四周墙壁和顶部精美的图案设计和恢弘气势所震撼。虽然清真寺的外观基本相同,但是每个清真寺却各有特色,体现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讲述着不同的故事。

  • 伊斯法罕礼拜五清真寺
  • 伊斯法罕礼拜五清真寺
  • 伊玛目广场

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中期的伊斯法罕,在古代曾是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是“丝绸之路”南线途经的要站。因此在公元10世纪时就已十分繁荣。11世纪—16世纪末期间,波斯的几个王朝先后在这里建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公元1597年,萨法维王朝国王阿拔斯一世迁都伊斯法罕后,更是大事修建,仅清真寺就有200多座。我们在伊斯法罕就参观了至少三个具代表性的清真寺。

位于伊斯法罕历史中心的伊斯法罕聚礼清真寺(礼拜五清真寺)是伊朗现存最古老的聚礼清真寺之一,是公元9世纪年以来1200多年间清真寺建筑发展史的令人叹为观止的直观展示。占地约20000平方米的建筑群,是第一座在萨珊王宫的四庭院布局格式上按照伊斯兰宗教建筑需要调整建设的伊斯兰建筑。其土砖双层带肋圆顶是建筑上的一个创新,为整个地区的建筑设计带来灵感。

  • 皇家清真寺外
  • 伊玛目广场

在这一遗址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极具风格的伊斯兰花纹装饰细节,是一千多年伊斯兰艺术风格发展的代表。

由四个不同时期留下的清真寺所组成的建筑群,在伊斯兰教刚刚传入波斯就开始兴建。不同的祈祷殿历史不同,风格亦迥异,不同风格的装饰,铺陈着岁月的痕迹。可以说,这是一本清真寺建筑史的百科全书:拱门和圆顶是美索不达米亚建筑中的风格;圆柱和柱廊是埃及建筑的特点;圆柱上的凹槽是希腊建筑上常见的;在这里可以看到明显的阿拉伯风格、土耳其风格、蒙古风格、塞尔柱风格等等不同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时代印记和相互借鉴的结果,也记载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在其后的整个中亚地区的清真寺设计基本都是以此为原型。正是因为其在建筑上的创新设计及对之后清真寺建设的影响作用,伊斯法罕礼拜五清真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 皇家清真寺内的游客
  • 谢赫卢特夫劳清真寺

建于17世纪阿巴斯一世的伊斯法罕伊玛目广场,以其宏大的广场、四周精美的清真寺和体现伊朗传统文化的大巴扎,相互对称和谐的建筑布局,以及作为萨法维王朝首都的都市魅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波斯与伊斯兰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经典。

广场上的皇家清真寺,是古代清真寺建筑中最为华丽的一座,也是伊朗建筑的永恒杰作。由于蓝瓷砖的装饰,皇家清真寺也被称作“蓝色清真寺”,其清新的蓝色与以黄色为基调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座伊斯法罕最大的双层拱顶清真寺是阿巴斯大帝于1616年设计建成,据说使用了1800万瓷砖和47.5万瓦。其穹隆型波斯风格的建筑,圆屋顶瓷片呈放射状排列,富丽堂皇。拱顶和宣礼塔上装饰着土耳其蓝瓷砖,镶嵌出精美的阿拉伯图案和各种几何图形。外观立面简洁优雅,布满精美纹样的琉璃镶嵌,使整个建筑显得极其精致和华丽。皇家清真寺镶嵌图案所显示的极为高超的技巧以及由四座大穹顶柱廊环绕的寺内中央庭院,达到了传统的清真寺建筑艺术的颠峰。清真寺内,顶部是以圆形为中心、周边为对称图形的彩色图案。站在穹顶之下,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射入寺内,游客在七彩的光线下抢着拍照,美景如诗如画。

  • 阿里卡普宫内的回音墙壁
  • 谢赫卢特夫劳清真寺内

伊斯法罕伊玛目广场上的谢赫卢特夫劳清真寺,始建于萨法维王朝阿巴斯一世时期的1612年,1638年完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萨法维时期的建筑大典。因曾是王室的礼拜场所,而被称为“国王清真寺”。

与其他清真寺不同的是,以黄色为主色调的国王清真寺, 既无宣礼塔,也无庭院。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在内部复杂的马赛克图案和顶部精美的孔雀开屏图案。清真寺里外均由精美的瓷砖镶嵌而成。高达30米的镀银清真寺大门上写有许多诗文,据介绍,这些诗文由当时著名书法家用波斯文纳斯塔利克体书写的。

我们坐在四周是皇家清真寺、阿里卡普宫、谢赫卢特夫劳圆顶清真寺和大巴扎的伊玛目广场中央的水池边上,面对着恢弘的蓝色清真寺和水池中圆顶清真寺的倒影,看着孩子们在水中嬉耍,人们在阳光下享受着美丽的景色和休闲的生活,古代建筑艺术与现代生活之美,形成一幅美丽和谐的画面。

  • 粉红清真寺院内
  • 粉红清真寺内
  • 粉红清真寺内的彩窗

设拉子是伊朗南部最大城市,在公元前6世纪曾是波斯帝国的中心地区,17世纪后因成为赞德王朝的首都而获得发展。设拉子的莫克粉红清真寺,让我们享受到另一种视觉的美。在一个周边为普通土建民宅中建造的这座独具特色的清真寺,有一个典型的波斯四方形庭院。庭院的一侧为博物馆,另一侧则是礼拜大厅。大厅有代表七重天的七面窗和代表十二个伊玛目的十二根柱子。大厅外墙上彩釉花砖上,以粉红的花朵和花瓶图案为主。据说此清真寺的建筑师莫克,因非常崇拜自己民族的拜火教,因此在设计时,用窗户玻璃上鲜艳的花朵来表示拜火教生生不息的火焰。阳光透过彩色玻璃投射到波斯地毯上形成了美妙神奇的色彩和光影组合。游客到这里,不仅仅能欣赏到清晨阳光透过粉红色玻璃,射进室内的五彩缤纷之美景,而且也能了解其中的文化寓意。导游掐着时间赶在阳光射进之前带我们进到清真寺。里面已经有不少游客在等待。当阳光透过整面墙的拱形彩色玻璃射入大厅时,大家寻找最佳的位置在这神圣的殿堂里,借助这华丽的光与影,拍下一幅幅如同仙境般美女的色彩斑斓的照片。

2、将波斯元素与阿拉伯文化完美结合的波斯花园庭院

  • 费恩花园庭院
  • 费恩花园庭院

波斯花园(The Persian Garden)是波斯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结合的产物,也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伊朗的9处不同时期建造的园林共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参观了其中的费恩花园、四十四柱宫、亚兹德的阿巴德花园和设拉子艾拉姆天堂花园等四处。

古兰经中将花园比作天堂。其寓意在于,波斯园林一方面体现了自公元前6世纪居鲁士大帝时期之后形成的波斯园林设计风格,伊斯兰文化对花园设计有很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展现了根据不同气候条件而设计的不同风格的科学实用性。波斯园林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伊朗人对琐罗亚斯德教四大元素--天空、水、大地和植物的向往追求。波斯花园以水和树两种自然元素为主。水体现生命的源泉,对于生活在沙漠中的阿拉伯人来说,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和地位的象征。树则因高大挺立而更接近天堂。因此,庭院中水与树是天堂与世俗结合的地方。

  • 布鲁杰尔迪古宅
  • 艾拉姆庭院
  • 在艾拉姆庭院内与学者交流并合影

波斯花园庭院根据功能分为天堂乐园型和王室猎园型。我们参观的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费恩花园和布鲁吉尔迪古宅,曾是恺家王朝(公元1779年~1921年)时期修缮后的行宫--包格艾拉姆庭院及导游特别带我们几个人在亚兹德参观的行程外的民居庭院属于天堂乐园型;而德黑兰的格莱斯坦宫和伊斯法罕的四十四柱宫应该属于王室猎园型。

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费恩花园因曾是多个王朝的皇宫而成为伊朗目前波斯园林保存的最好的一座。建造在卡维尔沙漠中的费恩花园,利用地下水灌溉引水,形成花园中的喷泉和绿树成荫的绿洲,因此与伊朗其他9个庭院共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进入庭院,就能看到一直延伸到王宫内的长形水池和大理石板铺砌的水道。水道中的水不仅灌溉庭院的树林,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流入室内的浴池,即使在冬天,冒着蒸汽的浴室也会令室内温暖。水池中的喷泉令人在炎热的气候中感到清凉。庭院中林木葱茏,绿草茵茵。费恩花园令我们想起在西班牙格林纳达看到的阿尔汉布拉宫的四方庭院。阿拉伯人将伊斯兰文化融合在其统治的国度文化中,形成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特点的文化遗产。

  • 四十四柱宫院内
  • 四十四柱宫
  • 在艾拉姆庭院内与当地大学生交流

格莱斯坦宫和四十四柱宫的宫外是大面积的供达官贵族骑马狩猎林地。建于16世纪萨法维王朝的格莱斯坦宫是德黑兰最古老的建筑。格莱斯坦宫一直是王室成员生活的地方,直至20世纪巴列维王朝。奢华的格莱斯坦宫内的装饰,体现了波斯古老的建筑工艺元素与西方文化影响完美结合。这种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结合为现代伊朗的建筑起到里程碑作用。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同样建于萨法维王朝时期的四十四柱宫,是当时国王接待各国使节和贵宾的地方。宫殿前平台由二十根松木大柱支撑。平台中央的水池上有四根柱子,水从柱子下方的石狮子口中喷出。当池子中的水面将平台上的柱子显现出倒影时,形成宫殿前的四十四根柱,宫殿因此得名。四十四柱宫大厅内的几幅巨大壁画栩栩如生的展示了波斯帝国历史上征战和人们生活的场景。四十四柱宫外是大面积的树林庭院。科学设计的美丽波斯花园庭院让人们了解伊朗人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3、适应自然与科学设计的风塔与坎儿井

  • 亚兹德多莱特风塔

波斯庭院中除了水能够通过室外的喷泉和室内的浴室来调节室温外,风塔也是一个古代波斯人用自己的智慧来改善生活质量的象征。通过在房屋中间修建的从室内到室外的高高的风塔,热空气轻会向上升,而冷空气下沉。冷热空气在风塔中对流,可以有效地调节室内温度。今天看来,风塔还真是非常环保的空气调节方式呢。

  • 亚兹德老城水博物馆院内

我们在高温燥热的沙漠之城亚兹德参观了在200多年前曾是亚兹德省长官邸的阿巴德花园,这是一座典型的波斯花园,也是被9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波斯花园之一。花园中,八角形的多莱特风塔高高的矗立在宅院一边的夏宫上面。(风塔越高,显示住宅的主人家境越殷实)。花园中长方形的水池、周围是茂密的树林,水池两头分别是冬宫和夏宫。夏宫内的一层中间是一个圆形的池子。池子上方就是风塔。站在池子中间,或是坐在池子边上,人会感觉到非常凉快。在亚兹德这个古老的城市,几乎家家都有风塔。可以说满城的清凉都是源于这智慧的风塔。在阿巴德花园,我们还看到门口有一个供公众饮水、水温可以自动调节的设备。

在亚兹德,与风塔同样著名的还有坎儿井。因看到我们对伊朗文化的极大兴趣,导游特别向我们介绍参观亚兹德的水博物馆。水博物馆坐落在一个典型的波斯庭院中,实际上是介绍坎儿井建设工程科学技术的博物馆。在伊朗干旱的地区,坎儿井这一古老水利系统的支持使得农业和定居生活成为可能。坎儿井系统的构造原理是利用重力,将上游河谷的水通过数千米的暗渠引导下游,减少蒸发损失,使当地能够持续的均衡分配和共享水资源。与我们国家新疆哈密地区的坎儿井一样,伊朗的坎儿井是干旱气候下沙漠地带传统文化与文明的独特证明,也因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伊朗,共有11处坎儿井被联合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在博物馆看到了详细介绍坎儿井开发和系统运作的大量照片。在典型的波斯宅院房间里,参观了从地下室水池到风塔的构造。正是因为有了源于坎儿井引入家家户户水池的水和风塔,才使得地下室如同我们现在使用的冰箱,屋内的温度冬暖夏凉。

花园庭院、风塔和坎儿井是古代伊朗人的聪明智慧的体现,也是他们对信仰追求的结果,这两者的结合,构成了古代伊朗人在沙漠环境中生存的天堂。

4、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美丽桥梁

  • 伊斯法罕古桥
  • 伊斯法罕古桥
  • 在古桥边与伊朗国家排球队员合影

在伊斯法罕-这个被古代波斯人视为珍珠之地的城市,壮观美丽的三十三孔桥和赫居古桥也让我们欣赏到500多年前萨法维王朝时期桥梁设计与建筑的水平。

具有桥梁和水坝双重功能的三十三孔桥横跨扎因达鲁德河两岸,长298米,有双层结构。桥的下层由三十三个半圆形桥洞构成,桥洞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与桥洞本身形成浑然闭合的圆孔。桥面上每隔两三米就有一个典型伊斯兰风格的扇弧形门,行人站在门中,以河面的风景为背景,独有一番风味。三十三孔桥的夜景又是另一番美丽壮观的景色。对于没有夜生活的伊朗人来说,携带家人到三十三孔桥漫步观景、在大桥两侧的广场和草地上玩耍、在河边的长椅上聊天休息也是一种享受。我们在桥边,遇到了一排坐在长椅上的伊朗国家女排运动员,她们热情的与我们打招呼,我们也同他们合影留念。

三、金碧辉煌的圣殿与虔诚的宗教信徒

在伊朗,近99%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1%的人为伊斯兰什叶派教徒。从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伊朗后,伊朗的宗教就逐渐被伊斯兰化了。伊斯兰国家中,多数人信奉逊尼派,什叶派是少数人,而什叶派的绝大多数信徒在伊朗。什叶派中又分为十二伊玛目派和伊斯玛仪派。在伊朗历史上,萨法维王朝(公元1501年~1722年)因是由波斯人建立,并扩大疆土,被称为波斯第三帝国。也是第一个以伊斯兰教什叶派为国教的朝代。

在伊朗这个宗教氛围极为浓厚的国家,我们至少从三个方面感受到宗教的地位和信徒的虔诚。一是恢弘的圣殿与震撼的集体礼拜场面;三是被严格要求的妇女着装。

1、陵墓圣殿的建筑及朝觐场面

  • 伊玛目神殿内金顶寺
  • 马什哈德伊玛目神殿
  • 设拉子光明王神殿

此行中,我们在伊朗圣城之一的库姆,参观了什叶派第八代伊玛目之妹马苏麦哈圣墓、在伊朗最古老城市之一的设拉子,参观了始建于12世纪,为伊斯兰教先知伊玛目的兄弟所建的光明王陵墓圣殿陵墓、在什叶派穆斯林圣城之一的马什哈德,参观了第八代伊玛目阿里里扎的陵墓--伊玛目礼萨神殿建筑群。

在什叶派信徒的心目中,伊玛目就是先知的代表,是神的化身。因此,每一个伊玛目的陵墓都修建的十分宏大辉煌,礼拜的地方被视为神殿。在陵园神殿周围,还有清真寺、博物馆、图书馆、经学院、医院等建筑群。由于朝拜的人多,通常神殿内都有很多礼拜殿。座西朝东的礼拜殿,是让信徒在面向礼拜殿后墙圣龛祈祷时,面向阿拉伯麦加克尔白。我们所参观的几个陵墓圣殿建筑群,不论从建筑规模、建筑艺术或是内部装饰都令人震撼。但是马什哈德伊玛目礼萨神殿则更为壮观精美,朝拜的场面也更为热烈。我们随团参观了礼萨神殿后,又专门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再度进入神殿内参观。

  • 马什哈德伊玛目神殿前
  • 在伊玛目内金碧辉煌的大厅内读经
  • 马什哈德伊玛目神殿内的吊灯

公元809年后成为伊斯兰教什叶派朝觐中心的伊玛目礼萨神殿群,每年吸引2000多万来自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信徒到此朝觐。建筑群总体占地面积为11万平方米的神殿建筑群里,神祠、清真寺、博物馆、图书馆、经学院等分别建在7个不同的广场上。从一个建筑到另一个建筑需要穿过广场走很远。

宽阔的广场上,方形水池喷泉、精美笼头的饮水处和净手脚处是信徒做礼拜前必去之处。每天到做礼拜的五个时辰,广场上都用红色地毯铺垫,以供信徒礼拜。在最为神圣的金色穹顶的圣祠内,放置着被纯金的格子框架罩住的墓冢。

我们作为异教徒,原则上是不让进入墓冢大厅的。但是由于人多混了进去。在人群拥挤的墓冢大厅内,身着黑色长袍的人们,多数为妇女簇拥在墓冢周围,不断地亲吻和抚摸框架,再用手抚摸自己的脸,泪流满面。够不到墓冢的人则伸出双臂,表示出强烈的愿望和虔诚。随着人流离开墓冢时,信徒们还要抚摸神祠的大门和墙壁。

  • 伊玛目神殿内做礼拜场面
  • 神殿外用于礼拜的红地毯

神殿中共有31个讲经大厅,我们不论进到哪一个大厅,所见厅内的装潢都是金碧辉煌,极为震撼。顶部是五光十色的的装饰玻璃和奢华的大吊灯、墙壁上是由阿拉伯经文、植物纹和几何纹构成的精美图案。地面上铺着红色的波斯地毯。人们三一群俩一伙的坐在地毯上研读经文或祈祷,还有阿訇在一旁辅导。大厅里尽管人很多,但十分安静。我们也在大厅的一角坐下,感受着宁静的宗教氛围。

在礼萨神殿的中心博物馆里,我们从大量照片中了解了礼萨神殿的演变历史。尽管几百年来经历了很多侵略者的入侵,神殿建筑都被较好的保护,未遭到重大的破坏。博物馆中保存了很多神殿曾经的建筑珍品,例如:金银双面门、金银蜡烛台等。遗憾的是,我们因是访客而未能进入到有600多年历史的图书馆参观。赵建平在晚上八点再次进入伊玛目神殿,目睹并拍下了数千信徒们集体礼拜的壮观场面。

2、严格要求的妇女着装

  • 在清真寺与导游交流
  • 粉红清真寺内的姑娘
  • 在古村内与当地居民合影

在伊朗,当地的妇女都要身着黑色长袍,面纱盖头,除面部外,不能露肤。外国妇女到伊朗,也要求衣长过臀、头戴纱巾,穿长及脚跟的裤子。我们一踏上伊朗的土地,就必须要头戴围巾,不能露发露耳。到神殿朝拜更是有严格的要求。不仅男女要分开在不同的大厅礼拜,妇女还必须穿上从头到脚的长袍Chador才能入内。

为了便于分辨教徒与访客,神殿门口发给我们的是类似床单的浅底花色长袍。在30多度炎热的气候,全身被长及脚跟的厚布罩巾包裹,甚是难受。尤其是头顶上的长袍常常脱落,冷不丁就被手持小掸子的监管人员敲打着头部,还要赶紧把头遮上。只要是在公众场合,都不能摘下头巾。其实,如果不是炎热和麻烦,妇女带上色彩鲜艳的围巾,还是很好看的。

在巴列维王朝(公元1925年~1979年)礼萨沙时期,作为妇女解放的措施之一,政府鼓励伊朗妇女不仅可以享受与男子在教育和工作上的同等权利,而且在公共场合可以不戴面纱。但是由于遭到什叶派的强烈反对,在霍梅尼上台后,又恢复了妇女戴面纱、穿长袍的习俗,并严格执行。从伊朗回来后,当我们看到伊朗电视台报道奥运会上的游泳、体操等运动员的画面上,都被用黑框遮住,虽然觉着很好笑,但是也能理解伊朗的宗教习俗。

四、璀璨精湛的波斯艺术与文学

  • 哈菲兹陵园

此行中,我们在设拉子参观了著名诗人哈菲兹陵园、在马什哈德参观了伊朗民族诗人菲尔多西墓,在德黑兰参观了地毯博物馆和礼萨奥巴斯博物馆。波斯灿烂的文学艺术是世界文化宝藏中不可或缺的宝贵遗产。

伊朗历史上,萨曼王朝(公元875~999年)是波斯文学的奠基时期。在塞尔柱王朝时期(公元1037~1194年),波斯文学传播至伊朗全境,伊斯法罕是当时的诗文创作中心。13世纪,蒙古人入侵和扫荡,虽然是对伊朗巨大的浩劫,但是波斯人极力保护自己的文化,波斯文化的魅力使蒙古人逐渐接受并崇尚伊斯兰文化。在帖木儿帝国时期(公元1380年~1405年),由于统治者对于伊斯兰文学艺术和建筑的赞助,波斯的文化艺术繁荣发展。随着因逃避蒙古人统治到印度和其他中亚地区定居的伊朗人在当地影响的扩大,波斯文学也逐渐在这些地区广泛传播。

  • 哈菲兹陵园

哈菲兹(公元1320~1389年)是著名的波斯抒情诗人,在波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波斯文中,哈菲兹意为“熟背古兰经者”。由于他能够背诵《古兰经》和14个传说故事而得此名。哈菲兹的诗歌创作时期,正值蒙古人统治波斯。他的诗对当权者的专制和暴虐、社会道德的沉沦,尤其是对社会的虚伪、教会的偏见,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嘲讽。他的诗篇中,洋溢着对春天、鲜花、美酒和爱情的咏叹,充满了对自由、公正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贫困的人民深厚的同情。他的波斯文《哈菲兹诗集》于1791年第一次正式出版后,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中国西北地区的清真寺经堂教育中亦有广泛的流传和讲授。恩格斯和歌德都曾对哈菲兹予以高度的评价与赞赏。歌德将哈菲兹比喻成“一艘鼓满风帆劈波斩浪的大船,”而将自己形容成“不过是在海浪中上下颠簸的一叶小舟。”我们在哈菲兹陵园中八角凉亭的中央,看到玉石做的墓碑,墓碑上面刻着哈菲兹的抒情诗。陵园里周围是浓郁的树荫和参天的古树。在凉亭的周围,一群手捧诗集的学生围坐一起,静静的听老师在讲哈菲兹的诗。据导游介绍,在伊朗,人人都喜欢哈菲兹的诗,因为诗文富有哲理,人们都希望从中寻求精神上的帮助。

  • 菲尔多西塑像
  • 菲尔多西陵墓

菲尔多西(公元940~1020年)是与萨迪、哈菲兹和莫拉维,被誉为“波斯诗坛四柱”的著名波斯民族诗人。他的最重要作品是波斯民族史诗《列王记》。《列王记》是波斯人的爱国热情和新兴的达里波斯文学语言相结合的产物。出于反对阿拉伯人的思想需要,波斯地方政权的统治者曾大力提倡写王书。菲尔多西用了30多年的时间创作了《列王记》。这部浩繁的史诗叙述了到萨珊王朝为止的波斯历史上50个帝王公侯的生平事迹,汇集了数千年来流传在民间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体现了波斯对异族侵略与统治的抗议,正面歌颂了忠于、保卫和维护祖国统一的英雄。通过对暴君苛政与残忍的谴责,表达了人民对贤明君主施仁政的渴望。《列王记》几乎全部用波斯文字写成,对于确立了波斯语的历史地位有很重要的意义。进入菲尔多西墓园,高大的白色砂岩建成的纪念碑耸立在墓园中央的松柏之间,碑体四面有六根浮雕装饰的科林斯柱,正面碑身上刻写着菲尔多西的诗歌名篇。纪念碑前面的长方形的喷泉池中,纪念碑的倒影投在水面上,虚实相生,富有诗意。

  • 伊朗细密画
  • 伊朗细密画

在德黑兰,我们还参观了一个著名细密画家的工作室。在那里,我们欣赏了被誉为伊斯兰艺术珍珠的伊朗细密画。细密画最早始于公元前3000多年的埃及出土文物,后来广为流传,被伊斯兰文化吸纳后用于古兰经的边饰图案,也大量用于书籍的插图。在一本精美的哈菲兹诗集书中,我们看到了这位画家所画的细密画插图。细密画类似我国的工笔画,特点是线条清晰细腻、色彩绚丽,画中人物多为仕女佳人、山水和花草。

在伊朗的德黑兰参观地毯博物馆是必须的项目。伊朗是地毯编织艺术的发源地,地毯不仅代表伊朗悠久浑厚的文化,也是波斯文明的象征。有2500多年编制与生产历史的波斯地毯,以其优良的质地、古朴雅致的图案和精美的工艺受到不同阶层人们的喜爱。波斯地毯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其染料从天然植物和矿石中提取,染色经久不褪,构图以抽象的植物、伊斯兰文字和几何图案为主。我们不仅参观了地毯专卖店,而且在地毯博物馆领略了几百幅伊朗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编制的地毯。

  • 波斯地毯
  • 波斯地毯

在萨法维王朝时期(1499~1722),伊朗的手工地毯编织工艺经过充分发展而日臻完美,在这段时期,生产出最美丽的波斯地毯。萨法维王朝时期,伊斯法罕、塔布里兹、卡尚等地涌现出很多手工编织中心,波斯人丰富而悠久的文化积淀及中世纪波斯人灿烂先进的文化被融入到地毯的编织中。在博物馆,纯羊毛、棉丝或棉线织成的图案优美、工艺精湛的大幅挂毯,从不同的颜色和图案,向人们展示了各时期人们对艺术的偏好,很开眼界,非常享受。

作为古老的文明古国,伊朗不仅在建筑和文学艺术上给世界留下宝贵遗产,而且在医学、天文学、数学、哲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都举世瞩目。被尊为医者之父的伊本.西纳是著名的哲学家与医学家,其在医学史上的地位可与希腊医神希波克拉底相媲美。他在公元11世纪所著的《医典》,对亚欧各国医学发展有深远影响。伊朗人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观测台、发明了与今天通用的时钟基本相似的日规盘。在伊朗的数日,给我们打开了一面了解波斯古代文明的窗户。

五、丝路的必经之地和东西方贸易交往中的重要中介

位于亚州西南部的伊朗,北临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西与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东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连,南濒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和阿曼湾,其大部分国土都是在伊朗高原上,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世界中的唯一中介地区,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古代东西方民族的迁徙和融合、征伐与侵略无不经由伊朗得以实现。在这片土地上,有纵横交错的道路,不仅给游牧民族提供交通便利,使一批批征服者利用走廊的便利,奔向更遥远的地方,而且使善于经商的伊朗民族将自己的工艺品与邻近民族交换,发展贸易,并将波斯语言和文化传播到其他地区。

1、与中国源远流长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往关系

  • 与我们的旅游大巴司机合影
  • 与当地游客在谢赫卢特夫劳清真寺前合影
  • 盐湖

早在安息帝国时期(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梅赫尔大帝(公元前124年~前78年)就一方面建立伊朗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另一方面开拓与中国的道路,从而打开了从中国到罗马的商路,即丝绸之路,东西方的贸易从此畅通无阻。通过这条道路,伊朗的石榴、马匹,巴比伦的骆驼都运到中国,中国的水果也运到伊朗。

萨珊王朝时期(公元224年~651年),由于俄罗斯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骚扰而关闭贸易通道,伊朗与东罗马间的贸易更是长足发展。伊朗将药品、宝石、象牙、香料和化妆品运往东罗马和欧洲。同时伊朗将中国的丝绸运往拜占庭,使伊朗成为当时销往近东的丝绸集散地。13世纪,蒙古人统治伊朗后,将伊朗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和北部羊毛贸易中心的马什哈德城重建,使其成为伊朗北部通往中亚的商队过境要道和地区贸易中心,开展以香料、染料、皮革及其制品、地毯和丝织品生产和贸易。

  • 与热情的伊朗学生合影
  • 与伊朗女学者交流合影

伊朗与中国的关系随着贸易的往来从我国汉朝时就已经密切。根据中国《史书》记载,汉武帝时,张骞曾派其副使访问安息,安息王令两万骑兵迎候,礼仪极为隆重。在中国南北朝时代,波斯派使节到中国北魏王朝友好访问达十多次。中国和伊朗在“丝绸之路”全面畅通后,两国的经济及文化交流开创了新的纪元。唐代期间,两国的交往关系达到鼎盛。后来,波斯遭外来侵略,波斯王还亲自到唐帝国访问并请援。战乱时期的宋朝,在陆上的“丝绸之路”几度中断的情况下,造船业开始发达,罗盘针相继使用,许多波斯人经由海路来到中国广州、扬州和泉州等地经商,有的还在那里安家落户。“海上陶瓷之路”随之兴起。可能是因为伊朗与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关系,我们在伊朗的每一个地方,都强烈的感觉到中国在伊朗的认知度非常高。伊朗人民,不论是老人、年轻人、还是孩子,都热情的与我们打招呼,主动与我们合影留念。他们称中国为“秦”。

2、体现传统商业与文化特色的大巴扎与驿站

  • 伊斯法罕大巴扎
  • 伊斯法罕大巴扎

大巴扎(集市区)与驿站是古代贸易发展繁荣的产物。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贸易中心,大巴扎是交易的必须场所。保留至今的大巴扎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完善。

我们在伊斯法罕、设拉子和马什哈德都被安排专门的时间逛大巴扎。在伊朗的主要城市,大巴扎都在城市的中心,而且规模非常之大,顶部覆盖、四通八达的市场相互连接,在大巴扎里转,常常会迷了路。摊位上的商品琳琅满目,商人彬彬有礼,实实在在,不讨价还价,也不硬销。曾是萨法维王朝首都的大不理士,城中的大巴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就是因为大巴扎是伊朗传统商业与文化体系相结合,并完整延续的实例。

  • 伊斯法罕酒店
  • 伊斯法罕酒店院内

驿站是根据交通的便利和商人的需要而设置。我们住过的几个酒店都曾是古代的驿站,只不过逐渐扩大和改建装修。伊斯法罕的阿巴斯酒店是最有气派和品味的。酒店内绿树成荫的花园庭院、铺着红地毯的酒店大堂和走廊、酒店墙壁上挂满反映波斯历史与文化的艺术作品。这家酒店在古代丝绸之路时,曾经是一个非常大的驿站,后来改为酒店。

我们在亚兹德和马什哈德住的酒店,也都很有特色,位置都是在城市的中心地区,且规模大、设施好,内部装饰富有伊斯兰艺术风格。在伊朗旅行中的这些酒店,不仅让我们体验到酒店优质的服务、品尝到特色的美食,而且还能通过墙上的绘画,了解历史和民族风情。

六、从伊朗看伊斯兰文明的特点

在结束了卡尚、伊斯法罕、设拉子、亚兹德和马什哈德几个城市丰富内容的实地参观后,我们伊朗之行的最后两天,在德黑兰参观了建于16世纪萨法维王朝的格莱斯坦皇宫、伊朗国家博物馆和礼萨阿巴斯基金会博物馆。作为世界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伊朗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与近代两个馆藏涵盖了从史前、公元前到伊斯兰时期和伊斯兰后期的达30多万件文物古迹。古代博物馆展示了从数万年前伊朗的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特点和考古发现,近代博物馆展示的是从公元9世纪至今的国家珍品。礼萨阿巴斯基金会博物馆虽然门面较小,但是却令人惊奇的收藏了大量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从体现劳动力生产水平的生产工具到军事作战的武器、从民间的精美工艺品到皇室的高雅收藏品。穿越历史时空的皇宫与博物馆的参观,让我们在融合了波斯文明精华的伊斯兰文明的荟萃藏品中,更多的了解了伊朗对伊斯兰文明的贡献。那些反映宗教信仰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艺术精品,是伊斯兰艺术水准的最高体现,也是涵盖了波斯文明在内的多种文明传承的结果。综合了古代波斯文明积淀和升华的阿拉伯文明不仅是伊斯兰文明的高地,而且是世界文明的宝贵遗产。

1、波斯文化被伊斯兰文明吸纳和传承的原因

  • 粉红清真寺庭院
  • 布佐格勒清真寺
  • 卡里姆汉宫内浴室的欢笑

阿拉伯人从7世纪起开始了对伊朗长达200年以上的统治,公元9世纪古波斯人创立的萨曼王朝统治了100多年后,又被游牧民族的突厥王朝(公元999年~1231年)取代,统治了300多年,之后的数百年间,伊朗被蒙古人和突厥人替换统治。在这上千年的过程中,虽然伊朗的国土被征服,国教从拜火教变成了伊斯兰教,王宫变成废墟,精美的艺术品被一些统治者野蛮的破坏,但是,波斯的文明却在伊斯兰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被吸纳和传承。波斯的文化不仅没有被毁灭,反而在阿拉伯帝国和帖木儿帝国统治时期得到了繁荣发展。

波斯文化之所以能够融入伊斯兰文明,并将波斯文明升华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少包括:一是波斯人对自己信仰与文化的维护。以建造清真寺为例。游牧民族的突厥人和阿拉伯人在攻打波斯后,因为他们本身都没有建造清真寺的技术,强迫在建筑艺术方面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水平的波斯人为他们建造清真寺。为了维护自己对“拜火教”信仰不为外族人灭绝,波斯人在建造清真寺的时候会以花代火,今天我们在清真寺看到的墙壁和玻璃上五彩缤纷的花朵,其实在波斯人的心中是熊熊不灭的圣火。二是阿拉伯人利用伊朗人在伊斯兰政权中发挥作用。在阿拉伯帝国(公元651年~874年)统治伊朗期间,伊朗的名门贵族中很多人担任大臣和宫廷高官。阿巴斯王朝(公元750~850年)更是采取不问民族、不问信仰、博采诸家和兼收并蓄的政策,倚重有文化、有经验的伊朗人主持政务,维持政府的运作,并让伊朗人将波斯文学经典翻译成阿拉伯文字,以便传播。从而不仅在行政管理、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接纳并传承了波斯文明的精华,而且为伊斯兰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三是哈里发帝国的中心从大马士革向伊朗的巴格达转移。哈里发曼苏尔时期,将都城迁至巴格达。其中的原因除了要依赖伊朗人处理政务外,也是担心伊斯兰文明会更多的带上希腊和罗马的色彩。因为叙利亚与希腊隔海相望。迁都之后,更多的伊朗人涌向巴格达,使巴格达迅速成为伊朗与阿拉伯色彩各半的城市。波斯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的融合自然形成。

2、从伊朗了解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特点

  • 在古村落歇息

阿拉伯伊斯兰文明是世界东方文明体系中重要的部分。与中国文明体系与印度文明体系不同的是,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体系是在古代闪族与多种外来文化(包括阿拉伯文化、突厥文化、波斯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相互吸收与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

正是由于阿拉伯帝国曾经的军事扩张形成的横跨亚非欧版图、由于其在扩张和统治过程中将宗教文化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也是由于其在世界地理上连接东西方的重要位置,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体现了“宗教为本、承上启下、连贯东西”三个重要的特点[注]

  • 古村落与当地居民
  • 亚兹德老城居民住宅内与当地导游合影

我们伊朗之行的所见所闻,加深了对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这三个特点的认识。第一是宗教为本。伊朗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全国约99%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宗教信仰渗透到政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无处不在的清真寺、无时不念的古兰经、无比虔诚的礼拜仪式和严格遵守的宗教服饰要求等方面。作为在伊斯兰教中仅占十分之一的什叶派为国教的伊朗,不仅以其正统的宗教理念维持着传统的宗教生活方式,而且因只承认阿里是先知唯一的合法继承人,对于伊玛目和伊玛目神殿更是抱有疯狂的崇拜与虔诚。我们从所参观的恢弘神殿、看到的人们在神殿的隆重礼拜仪式、对妇女着装的严格要求等方面,强烈地感受到宗教对信徒的感染与力量。在伊朗,上网是件困难的事。因为媒体和网络的开通,都要得到伊斯兰指导部的批准。第二是承上启下。伊斯兰文明本身是在古代闪族文明的基础上,吸纳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腊和罗马等优秀文化的精华形成和发展的。伊朗的清真寺建筑艺术、地毯的手工编织艺术、文学诗歌及科学技术都为伊斯兰文明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并弘扬光大。第三是连贯东西。不论是曾经的波斯帝国,还是亚历山大大帝仅持续了83年的希腊化殖民统治,不论是阿拉伯帝国,或是帖木儿帝国统治时期,鉴于伊朗处于亚非欧三洲的中心地理位置,都曾在东西方文化和贸易的交流方面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从东西方文学、哲学与医学学术著作的翻译到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从东西方商品的交换到思想文化的交流;从有形的大巴扎、驿站与因商旅而繁荣发展的城市,到无形的学术交流平台,伊朗对伊斯兰文化及对东西方文化的连贯融通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也许是因为古老的波斯文明和伊朗在东西方文化与商贸之间的重要中介作用,伊朗人开朗的性格、强烈的与外人交流的愿望、英语的普及程度和待人的礼貌和文明水平,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 涅瓦兰宫外被砍掉上半身的
    巴列维雕像
  • 德黑兰自由纪念塔

前世波斯、今生伊朗。作为一个石油大国和具有重要战略地理位置的国家,伊朗在近现代历史上一直受到西方大国的干预与控制。为了提升民族自豪感,维护国家自主主权,曾经有辉煌历史的伊朗则始终不希望盲从西方势力的摆布,从未放弃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然而,这并非易事。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伊朗在伊斯兰革命后与美国关系恶化,美国和欧盟国家对伊朗实行全面制裁、加上美国指使的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造成伊朗的经济和社会受到重创,不仅石油收入锐减,而且货币贬值、社会动荡,重建任务十分艰巨。尽管2016年1月,欧盟和美国宣布,取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饱受经济制裁与封闭之苦的伊朗,正在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但是这个过程将是缓慢和曲折的,因为伊朗是不会按照西方的旨意和套路去发展的。

伊朗之行,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打开了我们了解世界文明的又一扇窗户。然而,不幸的是,在即将结束伊朗之行的最后两天,因为赵建平的一次数十分钟的突然失踪,让我本来已经因老化导致部分晶体脱落的模糊双眼,近视度骤然加剧到2000度。从伊朗回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医院就诊,并做手术。我的伊朗之行的游记也因此拖延了数月才完成。

2016年10月16日


注释:源自季羡林主编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纲》

参考书目:

1、埃尔顿.丹尼尔所著《伊朗史》

2、扎比胡拉所著《伊朗文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 关闭窗口 ]